12月10日,第四屆深圳工匠活動周啟動儀式暨2024年技能人才工作總結大會在深圳人才公園舉行。本屆深圳工匠活動周以“傳承工匠精神,匠心鑄就未來”為主題,將于12月10日—16日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技能人才星光柱啟動、技能成果展示、技能技藝交流、鵬城工匠進校園進企業、技能公益培訓等30余項豐富多彩的活動,全面營造尊重勞模、崇尚勞動、培育工匠的社會氛圍。
為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我市自2021年起在全國創新首設工匠活動周,于每年12月10日—16日開展為期一周的工匠主題宣傳、成果展示及技能交流等活動,今年已開展至第四屆,逐步成為推動深圳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品牌活動。
012024年度十大“鵬城工匠”揭曉
在啟動儀式上,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馬艷介紹2024年全市技能人才工作情況。據悉,深圳目前技能人才總量達403.3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比增至38.5%,隊伍規模和高技能人才占比居全國前列。
在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深圳選手獲得3金1銀,刷新歷史最好成績。近3年,深圳市1人榮獲“中華技能大獎”,103人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5人榮獲“南粵技術能手”稱號,244人榮獲“全省技術能手”稱號,大國工匠、能工巧匠脫穎而出、競相涌現。
活動現場,市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李慶磊、肖清雄、張力元、陳棟、聶嬋、徐文濤(深圳地鐵運營集團有限公司)、郭夷錟、黃植、韓長威、賴周藝等10位2024年度“鵬城工匠”,以及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獲獎選手、深圳市“工匠之星”、深圳市技術能手等高技能人才頒發證書。
02 高技能領軍人才首登星光柱
12月10日,技能人才星光柱啟動儀式在深圳人才公園星光大道舉行。我市獲得“中華技能大獎”榮譽稱號的2名技能工匠——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的周創彬、王建濤成為人才星光柱上的首批高技能領軍人才。
“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被譽為“工人院士”,是國家對高技能人才的最高獎勵。深圳將技能人才與兩院院士、外籍院士、杰出企業家等人才在星光大道上同臺展示,充分彰顯對技能人才的禮遇與尊重。
深圳市首個技能成果展示基地隨后在人才公園的深愛人才館正式揭牌,基地著重講述高技能領軍人才成長成才故事,展示技能轉化、技術技改重要成果。
“‘技能星光耀鵬城’技能成果展”當天也在人才公園拉開帷幕,現場熱鬧非凡,吸引大量市民駐足觀賞。
展覽中,芯片半導體、新材料、低空經濟、高端制造、密碼技術、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多個領域的技能成果生動展現深圳在科技創新和技能人才培育方面的雄厚實力。
與此同時,來自智能制造、數字網絡、工匠技藝、時尚服裝及烘焙烹飪等多個領域的頂尖技能人才,也齊聚一堂,為觀眾帶來了精彩絕倫的技藝盛宴。
當晚,我市還以全城地標亮燈和無人機表演等方式致敬工匠精神,在全社會進一步濃郁尊重技能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03全市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據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深圳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建立全周期、梯次化的政策體系。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補貼等6項培訓補貼政策,打造數字化技能提升服務平臺。
建立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全年核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3.8萬人次,打造“一核四級”競賽體系,年均開展60余項市級一、二類職業技能競賽。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實施“鵬城工匠”“技能菁英”政策,建立“1+N”技能宣傳融媒傳播中心。
與此同時,優化技能人才多元培養工作格局。依托市區公共實訓平臺、行業企業、院校機構等各類主體,推進“1+11+N”職業技能培訓載體建設,累計獲評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4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4家,省級產業就業培訓基地2家,市級終身職業技能培訓載體354家,為技能人才提供廣闊舞臺。
全市11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超4.7萬人,校企合作企業數量達1091家,累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突破200萬人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7%。全市職業培訓機構逐步向“互聯網+”培訓等新模式、新業態轉型,職業培訓服務業產值近3年年均增長37.5%,行業規模以及總部型、平臺型機構建設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作為先行示范區,深圳還不斷深化技能人才工作改革創新。創新打造產教評技能新生態,以龍頭企業為鏈主,上下游企業為鏈員,實現鏈內政、企、校、行等產教評資源共建共享共促。
2024年我市新增33家鏈主單位,占全省1/3,帶動上下游數百家企業,為數十條產業鏈建立從招生、培訓、評價、就業到提升為一體的技能人才供應鏈。以技能出海助力產業出海,探索設立海外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境外技能證書“白名單”制度,實施技能人才評價“一試多證”模式。
以“技”賦能促進鄉村振興,全市設立13家鄉村振興技能工作站,首次在潮州湘橋區、河源連平縣、南寧隆安縣、贛州興國縣等省內外對口合作地區設立站點,開展深圳—中山“粵菜師傅”服務“百千萬工程”暨首屆“饗遇深中通道”系列活動,編發全省首批特色粵菜菜品地方標準,發揮“三項工程”提振市場消費活力、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