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灣東江水,一條贛深線,不僅連接著深贛兩地的深厚情誼,更是“特區+老區”攜手并進、共謀發展的有力見證。為落實《深圳市與贛州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2023—2027年)》,市屬國企深圳燃氣集團積極響應號召,參與贛州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升級。2月22日,深圳燃氣贛州市政中心“光儲超充、車網互動”一體化示范站、沙河“燃氣+光儲超充、車網互動”一體化綜合能源示范站等首批超充站正式投運,標志著深贛兩地在超充網絡建設領域的合作邁出堅實步伐。 作為深贛對口合作的重要成果,首批示范站充分融合了光伏發電、液冷新型儲能、液冷超充、有序充電、V2G(Vehicle-to-Grid,車輛到電網)等先進技術,同時,在清華大學歐陽明高院士團隊的技術支持下,示范站通過AI算法構建起安全高效的車網互動“電力充儲放一張網”。贛州市政中心示范站率先應用贛州超充VI(視覺識別系統)標準,按照統一外觀、VI標識設計。該示范站共規劃24個充電車位,配套75kW精裝車棚光伏發電系統、1套100kW/215kWh的儲能系統、1套600kW全液冷超充設備、1套60kW直流雙槍一體V2G充電設備和10套有序充電樁,有效滿足不同類型車主充電需求。沙河綜合能源示范站是贛州市首座“燃氣+光儲超充、車網互動”一體化能源補給站,同時也是深圳燃氣充分利用現有加氣站創新升級打造的新型交通能源站,可為不同類型車輛提供CNG加注、LNG加注、超充充電、快充充電、V2G充放電等服務。一期超充功率480kW,儲能100kW/215kWh,建有87kW車棚光伏系統和1套集超充、儲能、快充、V2G等技術的一體化設備。二期將新增建設200kW車棚光伏發電系統和70個充電車位,實現服務能力和覆蓋范圍的進一步擴大。 深贛情深,共贏發展。作為深圳市屬國企,深圳燃氣集團主動擔當,敢闖敢拼,持續鞏固深贛兩地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新局面,不僅加強了深贛兩地的經濟聯系,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還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促進產業升級,助力深圳擴大市場影響力,展現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擔當和魄力。 山高海闊,共創未來。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未來,深圳燃氣集團將借著雙區合作的東風,攜手各方,以超充為媒,繼續將深圳的技術、資本、品牌和渠道等優勢,與贛州的資源、空間、市場、要素等優勢有機結合,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持續打造“深圳超充”模式,推動更多高質量、高效益的綜合能源項目在贛州落地生根,為新時代“特區+老區”合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24-02-26近日,滿載著中國甲辰龍年年貨的X8426次中歐班列,從深圳國際綜合物流樞紐中心鳴笛啟程,疾馳奔向歐洲地區。這是甲辰龍年粵港澳大灣區開行的首趟中歐班列,標志著深圳中歐班列龍年新春班列正式開行。該趟中歐班列搭載55個標準集裝箱,裝運涵蓋衣服鞋帽、家用電器、日用百貨、電子設備在內的約1.5萬件、共計505噸的“灣區造”商品,全程12740公里,歷時25天左右運抵,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人民,同慶中國甲辰龍年。另外,深圳中歐班列新增發運經同江北口岸出境的中歐班列線路,為企業出境提供穩定、高效、綠色的新選擇。 自2020年8月首發以來,深圳中歐班列已成為深圳聯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重要的貿易通道。據統計,2023年深圳中歐班列共開行188列,發運貨物量19162TEU(TEU:國際標準箱單位),貨值達6.5億美元,新增搭載班列開展進出口業務的企業1140家。2024年,深圳中歐班列持續發力,1月份中歐班列已累計發運1430標準箱,運送生產生活物資約7600噸。 2024年,為充分發揮深圳國際綜合物流樞紐中心鐵路優勢條件,市屬國企深國際將積極搭建經營平臺,不斷拓展貨源,根據市場需求開展一般貿易、電商等多業態同柜集拼,提升物流服務品質,助力班列業務做大做強,推動更多“灣區制造”商品走向世界。
2024-02-22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2024年2月18日,農歷甲辰龍年上班的第一天,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在深圳市國際會展中心召開。深圳巴士集團鵬翔旅運公司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以“零差錯、零投訴、零事故”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會交通保障任務,為大會的順利舉辦貢獻了“深巴力量”。 為全面做好本次大會的交通保障工作,深巴鵬翔旅運高度重視,嚴格按照巴士集團相關工作部署和要求,以“講政治,不講代價;優服務,不出差錯;樹形象,全力以赴”為準則,通過精細化的管理、高效的組織和嚴謹的執行,全鏈條把控每一個任務環節不出現任何紕漏。其中: 在任務籌備環節,我們力求做到以下三個“到位”: 一是組織到位:提前策劃,組建專項保障工作組,并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明確各小組工作職責,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二是溝通到位:積極與大會主辦方、酒店、交通等部門緊密溝通,詳細了解大會交通保障需求,合理規劃線路,確保參會人員出行順暢。 三是準備到位:提前對車輛進行全面檢查,確保車況良好,同時配備高素質駕駛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服務水平,全面做好保障工作的各項準備工作。 本次保障深巴鵬翔旅運共投入運力53臺,會議期間車輛總運行293趟次,共接送人員3199人次,實現了“零差錯、零投訴、零事故”保障目標,再次擦亮“深巴旅運”金字招牌。
2024-02-212024年2月18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描繪了奮進藍圖。《南方日報》推出《打造全國領先的保障房產業集團》一文,展現市屬國企深圳人才安居集團高質量發展成就,爭當“三大工程”先行示范標兵,打造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下全國領先的保障性住房產業集團發展目標。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團(以下簡稱“深圳人才安居”)累計建設項目113個;籌建保障性住房約28.2萬套,供應約12.1萬套,占全市同期總量近三分之一;運營保障性住房5.6萬套,服務企業超6400家、人才及其家屬超15萬人… 作為超大城市的深圳,如何解決好年輕人和外來人口融入城市的問題,讓新市民、青年人“住有宜居”?如何進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破解城市發展瓶頸?深圳人才安居自2016年6月30日成立以來,始終在全力作答。在上述背景下,伴隨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近期在重要會議中多次被提及,深圳人才安居吹響高質量發展新號角——深入實施“一四五一”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好“一體兩翼、雙輪驅動”高質量發展之路,爭當“三大工程”先行示范標兵,打造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下全國領先的保障性住房產業集團,全力為超大城市解決住房突出問題貢獻出寶貴的“深圳實踐”。 “新建+改建”雙輪驅動 全力跑出保障房建設籌集“加速度” 2023年12月28日,深圳市首批13個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集中開工,房源合計1萬余套。13個項目中,深圳人才安居項目總數占比六成以上。這是深圳人才安居在保障性住房領域持續加大投資、加快建設、擴大供給的一個縮影。近幾年,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關于保障性住房相關指示精神,深圳人才安居深挖存量、廣謀增量,探索出“合作建設+運營”等五種模式,復合利用供電、交通等七大類存量資源,蹚出一條存量土地資源高水平復合開發的新路。2023年2月,為進一步落實國家關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決策部署,深圳人才安居高效啟動城中村改造業務,打造出白石龍村示范項目,獲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省市領導肯定。 在上述背景下,深圳人才安居2023年開工28個項目、竣備28個項目,均創歷年新高;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9.3萬套,供應4.7萬套,占全市同期近五成;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4.9億元,同比增長33%,連續三年跨越三個百億級臺階,在深圳市屬國企中穩居第二,充分發揮了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設籌集主力軍作用。 “金融+科技”兩翼齊飛 加速構建保障房可持續發展模式 2022年8月31日,全國首批、深交所首單保障性租賃住房公募REITs——紅土深圳安居REIT上市,首次發行規模12.42億元,上市首日上漲29.99%,一舉創下發行時點機構投資者網下詢價倍數全國最高(133倍)、公眾認購倍數全國最高(254倍)、凈現金流分派率全國最低(3.95%)三項行業新紀錄,開辟了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投、融、建、管、退”全生命周期發展新模式。該模式先后被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作為典型在全國推廣。 “金融+科技”兩翼齊飛。近年來,深圳人才安居主動適應新型建筑業轉型發展大勢,在深化科技、數字化賦能上,同樣走出一條先行示范路徑。2023年6月,全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高層保障性住房小區——華章新筑竣工交付。深圳人才安居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積極探索運用混凝土模塊化建筑、建筑機器人、裝配式裝修、BIM/CIM等技術,初步實現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華章新筑5棟2740套住房項目作為全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高層保障性住房小區,365天建成交付;安居麒龍苑、麟龍苑獲首批國家級數字家庭試點;大鵬安居風鈴府等4個項目成為省市智能建造試點項目;坪山沙湖項目應用18款建筑機器人并率先在保障性住房領域應用輕型造樓機…… 爭當“三大工程”先行示范標兵 奮力向全國領先的保障房產業集團沖鋒 與時間賽跑,同歷史并進。“爭當‘三大工程’先行示范標兵,打造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下全國領先的保障性住房產業集團”,已成為深圳人才安居新一年的重要發展目標。在先行示范落實“三大工程”戰略部署方面,深圳人才安居將全力以赴多建房、快建房、建好房、管好房,為深圳加快解決住房突出問題貢獻力量。 聚焦多建房,深圳人才安居多措并舉,拓展優質項目,推動城中村改造與保障性住房建設緊密結合;聚焦快建房,推動工程建設提速提效,全力保開工、保進度、保交付;聚焦建好房,源頭管控、科技引領,力爭用3至5年培育在新型建筑工業化和智能建造板塊的核心競爭力;聚焦管好房,做精保障性住房運營核心業務,完善社區鄰里商業配套,提供有溫度的安居服務。 未來,深圳人才安居將加快建設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在新一輪保障性住房大規模建設中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深入實踐“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和“高品質、便捷化、可負擔、全智能”理念,適應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提出的更高要求;提升規劃設計、工程建設、運營管理、住房金融等關鍵環節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多層次REITs+產業鏈,探索REITs產品創新,助力深圳打造REITs之都。
2024-02-21由市屬國企深投控下屬深港科創公司開發建設的河套科創中心項目(原名:深港開放創新中心)預計年內交付。站在深港科創開放創新中心項目的最高點眺望,綿延的深圳河如美麗的絲帶將深圳、香港緊密相連。作為深圳市重大項目以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首批重點項目之一,河套科創中心終于整體收官在望。河套科創中心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首批示范項目,定位為河套合作區生命科學研發平臺,建成后將為河套合作區新增一批高端科研空間,吸引國際高端生命科學項目進駐。 灣區地標 打造科技創新主題特色平臺 河套科創中心項目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最高主樓127.5米,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臺,也是新時代深港“跨境、跨制度、國際化”深度合作的重要載體和深圳“雙區”驅動的重要支撐。項目造型猶如階梯,由深圳河向河套合作區不斷抬升,形成不同高度的屋頂公共空間,同時秉承開放共融理念,在建筑形體上予以拆分,9棟單體相互呼應,形成錯落有致的內部格局,實現“秩序與自由的統一”。9棟獨立科研模塊均配有室內交流共享空間——“探索之眼”,大面積采用玻璃幕墻,為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學交流與碰撞空間,通過空中連廊將屋頂花園連為一體,給人曲徑通幽處的景觀體驗,打造“屋頂上的科學家樂園”。 技術先行 科技助力項目攻堅克難 由于河套科創中心項目定位高、建設難度大、時間緊迫。項目團隊克服了單體多場地小、近海地質條件差、穿插施工難度大等一系列考驗。自2021年開工以來,項目遇到了基坑開挖涌水涌砂、連廊提升碰撞幕墻等技術難題,項目團隊創新采用鋼結構輕量化模型應用技術,自主研發國內領先近海深基坑承壓水綜合控制技術,并通過計算機控制液壓同步提升技術及高空散裝施工技術,強化質量管控、提高施工安全系數,為安心、優質工程的建設保駕護航。 項目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建立垃圾再生利用示范基地,對建筑垃圾分門別類采用不同工藝處理,循環利用實現變廢為寶,為綠色經濟的發展作出相應貢獻。目前,現場100多名建設者正以高效有序的節奏穿插施工裝飾裝修與二次結構,團隊將繼續堅持高質量、高標準建設,為深港進一步夯實科技創新平臺提供有力支撐。
2024-02-21近日,全球首艘大型甲醇動力集裝箱船“安妮馬士基”輪首航深圳港鹽田港區,這也是甲醇動力集裝箱船首次在全球主干航線上運營,標志著深圳港在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上迎來了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甲醇具有燃燒高效、排放清潔、可再生的特點,被譽為“液態陽光”。馬士基是全球首家訂購甲醇燃料船舶的集運公司,“安妮馬士基”輪是馬士基訂造的18艘大型甲醇動力集裝箱船中的第一艘。該輪全長350.6米,寬53.5米,型深33.2米,最大載箱量超1.6萬標箱,配備全球最大功率雙燃料動力主機,以甲醇為主燃料。“安妮馬士基” 輪被部署在亞歐航線,鹽田港區是其離開中國前的最后一站,之后將滿載貨物開往歐洲。為保障“安妮馬士基”輪順利首航,鹽田港區做好充分準備,并優化作業流程,以適應新型船舶的靠泊要求。同時,在該輪停靠期間,港區全程使用岸上供電設施向船舶提供船上所需能源,可滿足船上加熱、通訊、照明等需求,實現船舶停靠期間的“零排放”“零污染”“零噪音”。 目前,鹽田港區共有亞歐航線近35條,平均每天有高達4條亞歐班輪開往歐洲。同時,港區具備天然的深水良港優勢,擁有粵港澳大灣區內唯一近18米深、475米寬,常年不凍不淤,可實現20萬噸級船舶全天候、雙向通航的天然航道,以“零時差”“零潮差”滿足超大型船舶的高效進出,是保障船舶“一次引航”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此次“安妮馬士基”輪的靠泊,為國際航運開創了新的綠色航運解決方案,也是對鹽田港區深耕智慧綠色港口的認可。
2024-02-20近日,市屬國企特區建工集團旗下深圳寶龍專精特新產業園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再進階,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全面投產,標志著項目進入精細運營、加速發展的新階段。 深圳寶龍專精特新產業園是深圳首個優質產業空間試點、深圳首個二三產業混合用地試點、深圳首個專精特新產業園和深圳首批“工業上樓”試點。項目首批高標準廠房已于2023年12月完成竣工備案驗收,截至目前,已完成25家企業共40套廠房的交付工作,交付面積超14萬平方米。國立智能、華一精品、寬田科技、弘豐創新、華誼飛虎等入駐企業正緊張有序地推進裝修、搬遷及設備安裝調試工作,計劃于近期投產。得益于高標準的產品設計和高效率的服務支撐,園區首批投產企業從接房到啟動生產不到60天,7天左右完成搬遷并順利投產。得益于高標準的產品設計和高效率的服務支撐,園區首批投產企業從接房到啟動生產不到60天,7天左右完成搬遷并順利投產。 創新實踐屢獲點贊 作為全市先進制造業園區標桿和“工業上樓”典范,深圳寶龍專精特新產業園領銜優質產業空間供給試點改革,探索二三產混用地新模式,屢次被點名表揚。2021年4月6日,深圳市發布優質產業空間供給試點改革方案,提出按“低成本開發+高質量建設+準成本提供”的供給模式,建設一批高品質、低成本、符合現代企業需求的優質產業空間。該方案被國家發改委作為深圳經濟特區47條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之一進行宣傳推廣。作為全市首個優質產業空間試點,深圳寶龍專精特新產業園率先采用“低成本開發+高質量建設+準成本提供”的供給模式,打造高標準廠房,助力夯實新型工業化發展承載力。2023年11月16日,國家發改委等七部門聯合發文推廣“工業上樓”、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新模式等22條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經驗。深圳寶龍專精特新產業園“上榜”,“低成本開發+高質量建設+準成本提供”創新模式再受肯定,項目首先破局的“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新模式”作為創新舉措及典型經驗獲全國推廣。 三生融合先行示范 深圳寶龍專精特新產業園總占地面積約8.84萬平方米,計容建筑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其中高標準廠房約34萬平方米,同時配建宿舍、酒店和生活配套,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型制造業園區。高效建造、高質交付是踐行“三生融合”理念的關鍵。依托特區建工集團自主研發的高裝配率施工生產體系,深圳寶龍專精特新產業園項目實現高標準廠房的工業化批量快速建造,成功實現拿地1個月總包施工入場、9個月預售、18個月交付。項目突出大平層、寬柱距、重荷載、高層高等高標準設計,并提供“通用化+定制化”的空間解決方案。根據企業工藝流程、技術創新需求,項目為艾克瑞電氣、威遠精密等專精特新“小巨人”,柯賽標識、國立智能等多家“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定制化服務,解決其個性化空間需求。項目計劃總投資約30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約18億元,2棟、3棟等首批高標準廠房建成交付的同時,1棟高標準廠房、配套宿舍也正穩步推進建設,預計今年竣工交付。 賦能發展鍛造標桿 當前,深圳正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在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和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以下簡稱“三化三性一力”)上下功夫,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高質量建設制造強市。深圳寶龍專精特新產業園積極響應省市推進新型工業化部署,緊扣“20+8”產業集群,持續導入高端產業和先進產能,全力建設符合“三化三性一力”要求的新型工業化優質空間載體。項目瞄準高端高質高新,持續強化“招商前置+定制化建設”模式,截至目前,已招引35家優質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占比約88%,同時在產業集群融合集聚上持續發力,推動項目主導產業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已初步形成“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的產業生態。 為企業提供空間要素保障的同時,項目還將通過自身能力建設和整合優質合作資源,以全周期、全方位的服務,賦能企業發展。以智慧園區運營平臺建設為抓手,項目將運用BIM、數字孿生、AI、物聯網等技術,建設“工業上樓”智慧園區平臺,并協同優質專業資源,打造綠色運營、低碳節能的智慧型園區。同時,聯合各領域運營服務合作伙伴,構建市場、技術、人才、金融、政務等增值服務,助力企業“專做精、精做強、強上市”。 深圳寶龍專精特新產業園迎來首批投產企業,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點。自落地以來,項目持續在打造土地節約集約、產業特色鮮明、綜合配套完善、運營管理高效的新型制造業園區上進行有益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后續項目將持續鍛造運營服務能力,與企業雙向賦能,相融共生,攜手為深圳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新動能。 征程如虹,奮斗以成。在強化深圳寶龍專精特新產業園“頭雁”引領作用的同時,特區建工集團努力踐行爭當全球領先的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守護者”使命,高質高效推進全市優質產業空間供給試點改革和“工業上樓”行動計劃,已布局龍崗寶龍、平湖、園山,以及寶安、光明、龍華、大鵬、鹽田、坪山等區域,在建面積超過140萬平方米。 未來,特區建工集團計劃總投資超過470億元,為深圳“工業上樓”提供約300萬平方米優質產業空間,保障先進制造業企業對于高品質、低成本、定制化產業空間的需求,同時聚焦低空經濟等深圳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以實際行動為打造具有深圳特點和深圳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應有貢獻。
2024-02-19近日,光明科學城香港運營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明科學城香港運營中心)在香港科學園正式揭牌。作為市屬國企深業集團旗下首個入駐香港北部都會區的科創服務企業,光明科學城香港運營中心旨在打造面向全球開放共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窗口,搭建粵港澳學術、科研合作交流的平臺,深化粵港澳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合作的載體。 光明科學城香港運營中心正式揭牌,標志著深圳與香港在科技創新合作領域開啟新的篇章,為光明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增添新的動能。未來,光明科學城將協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積極與香港及國際先進科研規則對接,推進深港兩地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繪就科技重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的美好藍圖。
2024-02-182024年1月18日,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的“2023科技先鋒榜”評選活動最終揭曉獲獎名單。特發智慧小梅沙憑借其卓越的技術創新和行業影響力,榮獲“年度新銳產品”稱號。 中國網作為國家級重點新聞網站,直屬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并由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和影響力。而“科技先鋒榜”評選活動更是被視為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風向標。此次智慧小梅沙能夠脫穎而出,獲得“年度新銳產品”稱號,無疑是對其推動智慧旅游發展、強化數字科技賦能的肯定。 智慧小梅沙的核心理念在于補足“文旅服務資源池”線上線下文旅資源,優化“智慧服務平臺”功能建設,完善“智慧監管平臺”應用體系,并打造“智慧營銷平臺”消費場景,以發揮平臺的有效應用。產品以“智慧+”為核心,通過優化文旅資源配置、促進各類要素的融通融合、推動與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開放共享,構建了一個智慧化文旅數字生態系統。這不僅為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還促進了技術手段的應用、數字化產品的創新以及文旅企業管理模式的升級。 未來,特發小梅沙將繼續深化信息技術與小梅沙文旅更新項目及企業的融合創新,加速企業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建設。通過場景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和品牌創新,進一步提升企業能力,發揮國有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培育建設智慧旅游景區,助推全區主要涉旅企業、重點文化場所智慧化升級。
2024-02-02日月開新元,萬象啟新篇。今年1月深圳港集團所屬深圳港區集裝箱吞吐量強勁增長,完成138.57萬標箱,同比增長21%,其中鹽田港區同比增長16%;大鏟灣港區同比增長60%。集團圍繞深圳建設“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持續發力,完成汽車出口約5000輛,占深圳全港86%,其中小漠港區完成新能源汽車出口3874輛,刷新深圳港單船最大出運量,喜迎首月“開門紅”。 新年伊始,深圳港集團協同深圳三港區,積極努力克服外貿需求疲軟、紅海危機等因素影響,采取有力措施,促進港區運行持續向好。一是開拓貨源新市場,加強班輪公司聯盟合作。新增鹽田港-北美、大鏟灣港-東南亞等外貿新航線,創新開展珠三角支線港內外貿同船運輸業務。持續拓展內陸地區市場,加快開通華中、西南等地內陸港,新開通大鏟灣港區“株洲-大鏟灣”海鐵聯運首條班列。發揮華南跨境電商快線優勢,每天帶動近百萬個包裹出口。二是拓展新業態,增創外貿新貨品。發揮深圳港集團冷鏈產業優勢,打通直通南美、東南亞外貿航線,開展車厘子、榴蓮等水果冷鏈進口業務。發揮歐美等國際航線密集優勢,拓展東南亞、“一帶一路”等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中轉集拼業務。積極引導珠三角新造集裝箱通過駁船集運至鹽田港區堆存,減緩紅海危機造成的集裝箱緊缺,為節后貨物出口儲備箱源。搶抓“新三樣”出口新機遇,加大鋰電池、太陽能光伏、儲能柜等出口力度,比亞迪“開拓者1號”滾裝船首航掛靠小漠港區,突破性完成單船新能源汽車出運量。三是優化港區服務和通關,大力提升運輸效能。鹽田港區新推出提退場柜24小時自動驗放服務,每日出口重柜預約額度提升15%,助力春節前高峰期順利出貨;同時積極協調海關,支持進口水果優先查驗放行,保障冷鏈進口的高效暢通;實施“海港當日暢通流行動”聯動,推動生鮮水果、植物種球、危險品等時效高貨物最快實現當天卸貨、當天提柜。 今年,深圳港集團將充分發揮港口樞紐、物流通道、貿易網絡等獨特優勢,加強深圳港區協作聯動、協同發展,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緊迫感,努力在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國際物流中心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