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家體育場夜景。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風力發電機組一景。 一臺矗立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的扇葉直徑146米的風電機組,日均發電約2.45萬度,經666公里長的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簡稱“張北柔直”工程)輸送至北京后,可供首鋼滑雪大跳臺中心完成本屆冬奧會期間的全部造雪量,相當于在一個標準籃球場堆出28米高的雪。 北京冬奧會秉持“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2月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指出,綠色辦奧,就要堅持生態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冬奧會打下美麗中國底色。 來自張北的風電,點亮冬奧的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1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部長劉玉民介紹,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所有場館都將采用綠電來供應。據測算,到2022年冬殘奧會結束時,冬奧會場館預計共消耗綠電約4億度,可減少標煤燃燒12.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2萬噸。 綠電看得見 每一度綠電可溯源、可查證 永定河畔,164米長的滑雪賽道宛如一條白絲帶,飄揚于4座70米高的冷卻塔旁。這里是在原首鋼發電廠舊址上拔地而起的首鋼滑雪大跳臺,2月7日起陸續進行單板滑雪大跳臺和自由式滑雪大跳臺項目角逐,產生4枚金牌。 開賽前夕,11臺大功率造雪機馬力全開,一道道氣柱噴薄而出,凝結成朵朵雪花,飄落在銀裝素裹的賽道上。 1.15萬立方米,這是首鋼滑雪大跳臺冬奧會期間的總造雪量。“造雪約耗電2萬度,賽時維護和補雪保養約耗電10萬度。這些電力100%由綠色電能供應,放在過去,意味著要燒32噸以上的標準煤。”國網北京電力石景山供電公司經理張慶說。 不只首鋼滑雪大跳臺,北京冬奧會賽事期間,3個賽區26個場館全部使用綠色電能。“國家電網建設完成了冬奧電力運行保障指揮中心,將賽區的供電可靠性提高到99.999%,這是歷屆冬奧會最高標準,并在奧運會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全部場館100%綠色供電。”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1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秘書長彭華崗介紹。 步入國家電網公司冬奧電力保障服務中心,北京冬奧電力運行保障指揮平臺大屏幕上,一張五顏六色的地圖標注著各個冬奧場館、換流站、場館間線路等重要點位的信息。這座在原首鋼焦化廠舊址上建成的“智慧大腦”,可實現對北京、張家口兩地三賽區各場館電力運行的實時監測與統一調控。 “指揮平臺可延伸至場館末端電源‘最后一厘米’,24小時守護著冬奧場館電力設備,時刻感知設備運行狀態和內外部環境,指導場館電力團隊開展巡視值守和應急處置。”國網北京電力公司冬奧辦副主任代貴生說。同時,國網北京電力也實現了冬奧綠電全環節數據存證,讓每一度綠電可溯源、可查證,為北京冬奧會100%使用綠電提供可信證明。 綠電送得上 冬奧綠電交易成交電量7.55億度 車行張家口,草原上風車林立、槳葉勁舞。 目之所及,風電塔筒上涂裝有北京冬奧會徽和奧運五環元素,這里正是北京冬奧的綠電源頭之一。在張北縣大河鎮米家溝村風電場,華源電力有限公司多能互補風電項目副經理楊永生正帶領技術團隊進行設備維護,保障冬奧綠電供應。 “風輪扇葉直徑146米,凌空旋轉一圈的掃風面積超過1.67萬平方米,相當于2.3個標準足球場。”楊永生說,這樣一臺風電機組滿負荷運行時,扇葉每旋轉一圈產生4.8度綠電,日均發電量約為2.45萬度。 張北縣距張家口市區45公里,與市區的最大海拔落差在1000米以上,高低間形成的懸殊溫差導致空氣強對流,使之成為蒙古高原冷空氣進入華北平原的主要氣流通道。目前,張家口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2347萬千瓦,較2015年增長約1300萬千瓦。 2019年6月,北京冬奧組委發布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提出,“通過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消納和適用于北京冬奧會的跨區域綠電交易機制,以及儲能系統、電力電子設備多能互補等,保障場館常規電力消費需求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一度綠電,能點亮頒獎廣場主舞臺22秒,能讓廚師在冬奧村“全電廚房”制作兩份菜品……在這背后,北京、張家口兩地攜手探索市場化的綠電供應機制,確保冬奧場館及附屬設施建設期、測試賽期、正賽期足額綠電供應。2019年6月以來,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已累計組織開展8批次冬奧綠電交易,成交電量7.55億度。 綠電供得穩 抽水蓄能,低谷過剩電能轉為高峰優質電能 鐵塔依山而立,銀線穿越林海,一臺無人機掠過輸電線路,進行高空智能巡檢作業。 國網北京電力設備部副主任閆春江說,為保障冬奧供電,國網北京電力全面部署無人機巡檢,電力巡檢效率提升8倍多,減少現場作業人員半數以上。 “山連山,溝套溝,沿線氣候復雜多變,施工條件惡劣。”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冬奧辦副主任雷為民說,“張北柔直”工程70%的線路地處丘陵和山地,高寒、大風天氣較多。從2018年2月開工建設至2020年6月正式投產,工程人員用兩年多時間攻克了新能源大規模并網消納領域的12項世界難題,年輸送綠電140億度。 “風光出張北,綠電送北京,送得上更要供得穩。”雷為民說,風電的瓶頸之一是風的不確定性,電能本身無法大量儲存。用電高峰時可能寂靜無風,風起云涌時或又恰逢用電低谷,如何削峰填谷?抽水蓄能電站給出了把風能轉化為水勢的解決方案。 在毗鄰北京的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依山就勢筑起的豐寧抽水蓄能電站矗立于巍巍峰谷間,高低落差逾400米,將上下兩座庫容都超過4800萬立方米的水庫連通在一起,于2021年12月30日投產發電。 “簡而言之,就是‘閑時備著忙時用’。”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豐寧機電安裝標項目負責人彭兵說,用電低谷時段,電站利用無法消耗的剩余電能從下水庫抽水至上水庫,把電能轉換成水的勢能儲存起來。用電高峰時段,再利用400多米的海拔落差,從上水庫開閘放水至下水庫發電。一抽一放間,把低谷時的過剩電能轉為高峰時的優質電能。 “總裝機容量360萬千瓦,相當于為北京冬奧會裝配了一塊超級‘充電寶’。”彭兵說。
2022-02-141月31日至2月6日,經海關監管驗放的中老鐵路國際貨物列車達42列,總貨運量約2.03萬噸,總貨值2.17億元人民幣。 春節期間,中老鐵路國際貨物列車運載的出口貨物有準軌鐵路客車、電力連接線、服務器等百余種商品,來自昆明、重慶、南京、義烏、深圳等省市,進口貨物主要有天然橡膠、木薯淀粉、鐵礦石等。 據統計,自中老鐵路國際貨運開通運營以來,經海關監管驗放的中老鐵路國際貨物列車已達300列,總貨運量約12.66萬噸,總貨值18.63億元人民幣。
2022-02-10江蘇省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揚子三井造船有限公司內,多艘船舶正在緊張有序建造中。今年1月以來,揚子三井造船有限公司穩訂單、保增長,奮力沖刺新年“開門紅”。 圖為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大船集團山船重工為中航租賃建造的8.5萬噸散貨船“SDTR FAITH”號。該船近日順利交付。 三大造船指標實現全面增長,市場份額保持全球領先,6家企業分別進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前10強——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船舶工業在2021年實現全面繁榮。 船舶工業國際化程度高、產業鏈長、技術密集、輻射面廣,是中國最早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重大裝備工業之一。中國船舶工業2021年取得如此佳績,有哪些因素?2022年能否延續紅火態勢? 多船交付,實現“開門紅” ——2021年三大造船指標實現全面增長,中國繼續“坐穩”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新年簽新單,2022年經營承接迎來‘開門紅’!”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大船集團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大船集團春節前與歐洲某知名船東簽署6艘雙燃料16000TEU集裝箱船建造合同、與波蘭船東PZM公司簽署4艘37000噸大湖型散貨船建造合同,一舉簽下兩項新造船訂單。 “2021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大船集團統籌疫情防控和科研生產,抓住市場機遇,拓展營銷手段,建立云談判、云簽約、云交船等模式,生產經營工作呈現出多點開花、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大船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志忠說。 回顧2021年,中國船舶工業發展可謂紅紅火火—— 三大造船指標實現全面增長,市場份額保持全球領先。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21年,全國造船完工397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0%;承接新船訂單670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1.8%;1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958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4.8%。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7.2%、53.8%和47.6%,與2020年相比分別增長4.1、5.0和2.9個百分點。 企業收入利潤同步增長,骨干企業國際競爭能力增強。2021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1093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252.2億元,同比增長9.6%;實現利潤總額73.5億元,同比增長56.4%。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三大造船指標首次位居全球各造船企業集團之首。 “2021年,中國船舶工業面對全球疫情持續演變、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等復雜嚴峻形勢,全行業團結奮進,共同推動中國船舶工業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取得高速增長,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地位進一步穩固,為奮進新時代、加快建設造船強國注入了強大動力。”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彥慶說。 新年伊始,多家船企紛紛簽約或交付新船,延續了2021年的紅火勢頭——1月25日,舟山中遠海運重工獲2艘63600噸散貨船訂單;1月20日,揚州中遠海運重工為工銀租賃和山東海運建造的第2艘21萬載重噸散貨船“山東奮進”輪交付;近日,中集來福士為荷蘭西特福船運公司建造的Y-Type半潛式游艇運輸船“Yacht Servant”號交付……“2022年,我國造船行業將繼續保持增長趨勢。”李彥慶對今年造船市場持樂觀態度。 緣何成為行業“領跑者”? ——全球船舶市場整體繁榮、結構調整成效明顯帶動中國船舶工業快速發展 當前,中國船舶工業已發展至能夠設計建造符合世界上任何一家船級社規范、滿足國際通用技術標準和安全要求、適航于世界上任一航區的各類現代船舶。 由曾經的行業“跟跑者”變為穩定的“領跑者”,中國造船業為何能取得如此佳績? 看全球市場背景——過去一年,全球運力的緊張推動航運價格大漲,高需求、高運價促使船東增加新船訂單,全球船舶市場整體繁榮,帶動中國船舶工業快速發展。 李彥慶分析,疫情常態化下世界經濟漸趨回暖,推動全球航運市場呈現“爆發性”增長,涉及集裝箱、散貨、天然氣等大部分主力運輸船型,有效支撐新造船市場復蘇。“此外,2020和2021年交匯之際的新造船價格與手持訂單量占船隊比例均處于歷史低位,為船東下單與船廠接單創造了有利條件,船東與船廠雙方對成交更抱積極態度。”李彥慶說。 看環境變化——李彥慶介紹,國際海事組織在推進船舶能效和航運減碳上的積極努力,EEDI第三階段修正案對包括集裝箱船、氣體運輸船、普通貨船等船型的實施日期由2025年提前到2022年以及關于船隊碳強度CII指標、船舶碳排放評級等措施,也成為市場良好預期的推手。 看國內船舶工業自身——積極調結構轉型成為助推中國船舶“走出去”的強勁動力。2021年,中國船企繼續保持在優勢船型的領先地位,全年承接散貨船和集裝箱船分別占全球新船訂單總量的76.4%和60.9%;繼續堅持在高端船型的細分船型市場上發力,承接化學品船、汽車運輸船、海工輔助船和多用途船訂單按載重噸計各自占全球總量的比重均超過50%,全球18種主要船型分類中,中國有10種船型新接訂單量位居世界第一。 此外,中國船企推出多型符合新階段國際環保要求的綠色船型,順應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趨勢。 李彥慶介紹,2021年,23000TEU雙燃料集裝箱船、5000立方米雙燃料全壓式LPG運輸船、內河液化天然氣(LNG)動力散貨船順利交付船東;21萬噸LNG動力散貨船、7000車雙燃料汽車運輸船、甲醇動力雙燃料MR型油船等訂單批量承接,按載重噸計綠色動力船舶約占中國新船訂單的24.4%……“過去一年,我國在綠色低碳創新方面取得顯著成績。”李彥慶說,從船用主機到LNG燃料存儲罐、從低溫維護系統到整船結構設計,以及推動大型雙燃料動力船型等,中國船企快步趕上國際海運最前沿需求,有效回應了國際海事組織和全球海事工業對碳排放問題的關切。 保持平穩增長有信心 ——保交船、保效益、保安全將是行業2022年重點工作 2022年船舶市場的高景氣是否會延續?中國造船工業能否保持發展好勢頭? “今年,中國船廠的穩定發展沒有懸念。總體上,我們對保持平穩增長有良好預期。”李彥慶分析,從宏觀上看,中國船企仍保持了均衡發展的態勢。傳統上的三大主流船型以及迅猛發展的氣體船、客船(客滾船、郵輪)、汽車運輸船、特種工程船等訂單,在中國大中型船廠中均全面接獲,與相關國家的船企相比,在這一點上已沒有明顯弱項。“從微觀上看,中國船企近年來在生產管理和作業組織上取得了較好的進步,在建造效率和質量方面有很大提高,客觀上也為競爭力加了分。” “真正助推中國船廠‘一路生花’的因素,還在于中國自疫情暴發后國內積極而有成效的應對和對工業供應鏈強有力的管控。”李彥慶說,“2022年,供應鏈恢復態勢仍將繼續,而船市每一次需求的‘井噴’,都使船東的投資帶有急切和短回報的趨向。這種市場環境下,尋求投資安全和快速交付是船東的首選,中國船市就成了優選之一。” 去年火爆的造船市場令人振奮,但行業仍然存在原材料價格高漲、盈利有限等挑戰。對此,中國船協會長郭大成建議,一方面船舶企業要充分利用期貨等金融工具規避風險或減輕風險影響,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原材料供應商的合作。近期,中國船舶集團通過與鞍鋼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建設優質高效供應鏈體系、研發應用新材料新產品等方面加強合作,推進船舶企業與原材料企業深度融合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方面建議,保交船、保效益、保安全應成為當前重點工作。2021年,隨著新船訂單的大幅增長,企業生產任務飽滿,中國船舶企業生產保障系數(手持訂單量/近三年完工量平均值)約為2.55年,2022-2023年將是集中交船的高峰年份。船舶企業應嚴格落實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及早做好鋼材和配套產品的采購規劃,避免原材料、設備等延期影響船舶交付。 隨著“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國家有關部門、各地方政府相關專項規劃紛紛出臺落地,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進一步明確。李彥慶表示,行業協會將加強對市場需求走勢的研判,密切關注貿易、航運、鋼鐵等上下游產業發展情況,加大力度研究匯率、利率、稅費等對船舶行業影響,為企業生產經營、行業健康發展和政策決策提供支撐。 “有實力的總裝造船企業、總裝配套企業,要有成為現代產業鏈‘鏈長’的氣魄和擔當,圍繞總裝建造,推動資源聚集,培育若干產業集群,形成若干產業鏈條。”郭大成說,產業鏈整合和強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滴水穿石”的恒心,成為真正的造船強國。
2022-02-10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近日發布的《2021—2022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5.7%,增速在制造業中保持領先。其中,部分新興制造業行業用電量高速增長,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風能原動設備制造、新能源車整車制造、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的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24.9%、25.4%、46.8%和91.3%,反映出制造業延續轉型升級態勢。 電力生產供應方面,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凸顯。從累計裝機看,截至2021年底,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1.2億千瓦、煤電11.1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分別為47%、46.7%。這是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首次超過煤電。
2022-02-072019年以來,甘肅省依托公路交通點多、線長、面廣的自然屬性,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關聯產業同步謀劃,把公路交通優勢與區域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在全國首創交通與產業融合互動發展“路衍經濟”新業態,集聚和盤活公路交通全領域、全范圍、全周期的資源要素,推動交通行業及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初步成效。2021年路衍經濟產業營業收入約55億元。 突出理論支撐,理清發展思路。全方位研究梳理“路衍經濟”概念定義、發展歷程、價值邏輯等特征內涵,形成了《甘肅路衍經濟發展思路研究報告》,確定了聚焦公路沿線資源開發、公路空間場地資源開發、公路資源后市場開發“三大維度”,圍繞交旅融合、通道物流、能源建材、“服務區+”、智慧交通、交通裝備制造、鄉村產業及其他業務等“八大方向”的路衍經濟總體發展思路。組建甘肅路衍經濟產業研究院、甘肅新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通過一體化運作融合發展,打造路衍經濟研究、開發、投資、運營全生命周期服務商。組織召開了全國首屆路衍經濟研討會,成功舉辦WTC(2021)——公路交通路衍經濟產業發展論壇,研究發展方向,探索發展路徑。與長安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建立產學研校企合作關系,加快交通物流、智慧交通等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聯合中國公路學會、長安大學共同成立了高速公路路衍經濟產業研究中心,緊扣路衍經濟項目,開展項目規劃、策劃、設計、評估、論證、運營監測和后評價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咨詢服務,為項目投資、運營、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突出目標引領,完善規劃體系。將“打造路衍經濟千億級產業集群,路衍經濟成為產業興省戰略的重要載體”寫入甘肅省“十四五”規劃,堅持“不閑置一寸土地、不浪費一點資源、不漏過一個增長點”的原則,聚焦交通運輸行業“融資、投資、建設、養護、運營、運輸、服務”全產業鏈優勢,系統科學謀劃形成“路衍經濟”發展規劃體系。站位國有資本布局和行業領域發展角度,先后編制《甘肅省“十四五”交通運輸發展路衍經濟專項規劃》和《甘肅省屬企業發展路衍及臨空經濟專項規劃》,甘肅公交建集團、甘肅建設集團、甘肅公航旅集團、甘肅物產集團、甘肅機場集團、甘肅鐵投集團、甘肅文旅集團、絲綢之路信息港公司等八大省屬企業結合自身優勢分別制定了路衍經濟企業發展規劃。制定《甘肅省交通運輸行業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布局規劃(2021-2025年)》,正在推進“交通+綠色能源”、物流與交通融合發展等路衍經濟子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形成“1+2+N”(1個省級規劃、2個行業+國資體系平行規劃、N個企業規劃)的路衍經濟三級規劃體系,初步構建起資源共享、要素共生、人文開放、綠色智慧為一體的路衍經濟發展生態。 突出融合創新,搭建產業框架。創新“交通+”產業融合發展形態,結合地域特點及發展實際,探索建立路衍經濟產業架構,初步形成交通高質量發展“八大實現路徑”的新格局,著力構建“一業帶動、多業支撐、 跨界融合、聯動發展”的路衍經濟產業發展格局,以“交通+”復合型產業形成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主要是:以旅游公路、旅游風景道建設為抓手,挖掘“交通+旅游”新潛能;依托公路出入口及其毗鄰區,打造通道物流新高地;圍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公路運營網絡,推進充電樁、光伏發電、加油(氣)站等能源網絡布局,拓展瀝青和砂石產業規模,建立能源建材新體系;立足服務區服務職能,豐富特色經營項目,拓展“服務區+”新業態;緊密對接“新基建”,推動新型數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把握智慧交通新方向;建設交通設施、鋼橋制造、預制構件等產業園區,構建交通裝備制造新鏈條;推進交通運輸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新戰略;同步實現普惠醫養、交通傳媒、公路管廊等其他路衍經濟產業新突破。 突出項目支撐,盤活資源要素。充分發揮公路交通輻射作用,通過“公路撬資源、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的運作思路,從空間維度深挖公路沿線場地潛能,匯聚產學研優勢資源,將各類資源要素整合。目前,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交響絲路1號線”項目——懸泉置交旅融合項目已經開工建設,被交通運輸部列為交通強國試點項目,成為全國首個世界文化遺產與現代服務區融合項目。太石交旅融合項目、普濟寺服務區及游客咨詢服務中心項目、后地灣村鄉村振興項目、傅苦路服務區+水墨丹霞、傅苦路服務區+動物園、武威“涼州·印象·空間”主題服務區等項目建設與謀劃齊頭并進,武都“綠橄欖”主題服務區、禮縣“三國文化”主題服務區相繼建成,一批交旅融合典型示范項目呼之欲出。攜手華為公司共同組建甘肅省智慧交通重點實驗室,開展高速公路視頻云聯網、車路協同等項目創新研究,穩步推進“5G+智慧公路”試點項目和“新基建”智慧交通產業港建設,以G312清水至傅家窯為載體建設省內首條一級公路智能網聯示范項目。啟動建設智慧公交建物流信息平臺、快遞物流分撥中心,助推甘肅物流業向國際化、信息化和綠色集約發展。在蘭州新區建成行業領先的精密自動化切割和波形鋼腹板成型生產線,生產規模居全國第一。
2022-02-071月28日,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主辦,深圳國資國企改革創新研究院、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協辦的“2021 國企改革十件大事”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致辭并發表主旨演講,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發布了“2021國企改革十件大事”。 2021國企改革十件大事 1.2021年順利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總體任務70% 的年度目標,中央企業效益增長創歷史新高。 2.央企集團全面完成“黨建入章”,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3.國資委發布推薦178項央企科技創新成果,科技人才隊伍發展壯大,航天發射次數創新高,位居世界第一。 4.區域性國資國企綜改試驗擴圍升級,以城市為單位向全國主要地區推廣。 5.國資委發布《“雙百企業”和“科改示范企業”推行超額利潤分享機制操作指引》,“雙百企業”名單實現動態更新。 6.央企重組整合,推動優質資源均衡布局。 7.49家央企、34家地方國企入圍2021《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開展國有重點企業管理標桿創建行動,加快向世界一流邁進。 8.央企、國企疫情防控、能源保供履行社會責任,迎冬奧彰顯企業擔當。 9.加快布局新賽道,央企“雙碳”?路線指明方向。 10.全國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工作進入收尾階段。
2022-01-30財政部27日發布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12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主要效益指標保持增長,國有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其中,全年國有企業利潤總額45164.8億元,同比增長30.1%,兩年平均增長12.1%。 “2021年我國國有經濟運行平穩,支撐了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2021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第二年,國企在改革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利潤實現較快增長,效益水平穩步提升。”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說。 統計顯示,2021年1月至12月,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755543.6億元,同比增長18.5%,兩年平均增長9.9%。其中中央企業417279.3億元,同比增長17.7%,兩年平均增長7.8%;地方國有企業338264.4億元,同比增長19.5%,兩年平均增長12.7%。 在實現利潤總額中,中央企業28610億元,同比增長27%,兩年平均增長12.4%;地方國有企業16554.7億元,同比增長35.9%,兩年平均增長11.5%。 1月至12月,國有企業應交稅費53559.9億元,同比增長16.6%,其中中央企業36234.1億元,同比增長14%,地方國有企業17325.8億元,同比增長22.6%。 此外,2021年12月末,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63.7%,上升0.3個百分點,中央企業67%,上升0.5個百分點,地方國有企業61.8%,上升0.3個百分點。 “2022年,國有經濟在穩定國民經濟運行、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中,將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何代欣說。
2022-01-301月25日,隨著順濞河渡線大橋最后一片T梁穩穩地落在橋臺上,歷經14年建設的大瑞鐵路大保段全線架梁貫通。 大瑞鐵路大保段位于滇西地區,東起大理站,向西經漾濞、永平等市縣,跨越漾濞江、順濞河、銀江大河、瀾滄江,西至保山,線路全長133.66公里,其中橋梁11.51公里,隧道103.68公里,路基17.47公里,橋隧比86.5%,地質構造極端復雜,施工難度國內外罕見,建設歷時14年。 大瑞鐵路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完善路網布局和西部開發性新線項目之一,也是我國西南進出境通道之一的中緬國際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2-01-30資產總額6.5萬億元,營收首次突破2萬億元,利潤總額1323.8億元,資產負債率降至64.9%……剛剛過去的2021年,北京國企營收利潤均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交出一份堪稱歷年最佳的成績單。 2021年統籌疫情防控和改革發展,北京市市管企業深化改革實現新突破,研發經費投入創歷史新高,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改革添活力 全年實施百余混改項目 城建集團瞄準北京證券交易所做創新,完成城建智控混改;金隅集團“騰籠換鳥”,將老廠房打造成金隅智造工場;朝陽區國資委推動組建城市智慧大腦運行平臺公司,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國企發展,正展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氣象。 去年,北京市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出臺,并推動方案在各區和各家國企加速落地,形成全面推進改革的高潮。北京市國資委表示,去年已超額完成國務院國資委年度考核目標,深化改革實現新的突破。 截至去年底,市管國企已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改革企業數量進入全國前三,取得歷史性突破,為國企市場化改革寫下濃重一筆。市場化選人用人是“牛鼻子”,去年超九成市管企業實施了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10家企業開展股權和分紅激勵,這些均為老國企進一步注入了發展活力。 與國務院國資委聯手舉辦混改項目推介會,市管國企全年共實施混改項目100余項,引入外部資本420億元,使得北京國有資本功能有效放大。資本市場上,北京國企動作頻頻。京城佳業、建工修復、菜百股份的上市,讓“北京國企板塊”進一步擴容;全國首批9只公募REITs試點,首創水務和首鋼綠能項目為北京贏得兩席。 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動作,換來了國企關鍵指標的強勢增長。截至去年末,市管企業資產總額6.5萬億元,資產負債率64.9%,降至近十年來最好水平。全年實現營業收入超2萬億元,同比增長16%,兩年平均增長9.8%;利潤總額1323.8億元,同比增長38.1%,兩年平均增長12.7%。營收利潤均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加大投入 453億元研發經費創新高 北京加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國企也在邁出創新發展新步伐,積極參與助力。 北京市國資委表示,首先是強化創新政策供給。對標北京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2021年出臺了市管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意見。創新還具體體現在,安排國資預算10多億元,12家企業研發投入視同利潤考核超百億,從而支持企業在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基礎材料等領域加速創新發展。2021年,市管企業研發經費投入達到453.4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聯手央企共同發布106項應用場景,推動成立中關村數字經濟產業聯盟……牽手得天獨厚的創新資源,北京國企正在構建通融創新的生態。 在硅基光電子、“雙碳”、智慧生活等領域,北京電控、金隅集團、北京建院等加大與高校、高科技企業的合作。金控集團發起設立國際大數據交易所,打造領先的數據交易基礎設施平臺。北控集團、京能集團與央企共同成立北京能源工業互聯網研究平臺,強化與“三城一區”的聯動。 北京市國資委舉辦“十三五”創新成果發布會,讓38項市管企業重大創新成果集中亮相。其中不乏城建集團、建工集團、京城機電、京能集團、京投公司、北京建院等6家企業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創新技術獎。 還有一批國企創新成果已實現落地:北京電控所屬北方華創14納米半導體裝備實現產業化突破,燕東微電子8英寸國產集成電路生產線實現月產4萬片;京城機電所屬天海工業具備“70兆帕大容積車用氫氣瓶”批量供貨能力;首鋼集團所屬首鋼朗澤在國際上首次將工業尾氣一氧化碳生物合成為蛋白質,形成萬噸級產能。 擔當“頂梁柱” 28家企業為冬奧 “出力” 作為“頂梁柱”和“主力軍”,扛起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北京國企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過去一年展現出新作為。數據顯示,北京市管企業全年共承擔全市重點建設任務176項,占全市年度投資計劃的36%,去年共完成重點建設投資1280億元,其中企業自籌資金達到904億元。 在建黨百年慶祝活動中,完成環境提升、景觀布置、物資供應、會場服務、交通保障等300多項任務。3家市管企業完成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建設。北京冬奧會已近在眼前,北京28家市管企業承擔194項建設服務保障任務。北京國企高質量做好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高標準持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去年市管國企共完成違法建設拆除等近53萬平方米,5家市管企業率先向城市副中心搬遷。北京環球影城開園運營,已成為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標。截至去年底,17家市管企業已在雄安新區投資近百個項目。 北京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心試營業,地鐵站點布設130處便民服務設施,新建自來水廠數量、新開通地鐵線路均創歷史新高。首都公共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背后則是國企保障城市運行能力的持續升級。
2022-01-251月20日,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高鐵站內,隨著新型長軌牽引車將最后一組500米長鋼軌精準推送到位,標志著我國首條民族自治州內城際高鐵彌(勒)蒙(自)高鐵全線鋪軌完成,轉入聯調聯試階段,向著年內開通運營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彌蒙高鐵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的紅河州內,北起南昆客專彌勒站,向南途經彌勒市、開遠市,止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正線長約107公里,新建竹園、朋普、開遠南和紅河4座車站,橋梁46座、橋隧比達45%以上,設計開行旅客列車時速目標值為250公里,與中越國際通道昆(明)河(口)鐵路相銜接,是連接南昆客專、昆玉河鐵路的重要鐵路干線。 彌蒙高鐵建成通車后,昆明至紅河蒙自2小時內可到達,將成為滇中、滇東南兩大城市群間的便捷旅客運輸通道,對加快沿線城鎮化進程,旅游資源開發、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以及促進我國與東盟國家間的交流和互聯互通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022-01-25